5月23日,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正式公布第七屆全國文明單位名單,中國二冶憑借在黨建引領、文化鑄魂、責任擔當及綠色創新等領域的突出表現,成功摘得“全國文明單位”這一國家級榮譽。這是繼2023年獲評內蒙古自治區文明單位后,中國二冶在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的又一里程碑,標志著企業全面邁向文明建設與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的新階段。
紅色基因引領,筑牢文明根基
作為駐內蒙古自治區的大型建筑央企,中國二冶始終將黨的領導作為文明建設的核心動力。公司以“誠·合”主流文化為引領,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改革發展血脈,形成了“黨建強、發展強”的雙輪驅動格局。近年來,中國二冶深化三項制度改革,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,推動經營指標跨越式增長,成為內蒙古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。
在包鋼一號高爐建設、武鋼“一米七”軋機工程等國家重大項目中,中國二冶人以“冶建鐵軍”精神鑄就時代豐碑。1959年,周恩來總理親自為包鋼一號高爐出鐵剪彩,結束了內蒙古“寸鐵不產”的歷史,這一壯舉至今仍是企業精神傳承的生動注腳。近年來,公司連續獲評“中國工程建設誠信典型企業”“新時代黨建+企業文化標桿單位”,黨建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的實踐成果屢獲國家認可。
文化浸潤賦能,凝聚奮進力量
中國二冶以“建設美好家園,鑄就永恒精品”為使命,構建了以“誠實守信,合作共贏”為核心的特色文化體系。公司通過職工書屋、云閱讀平臺、書法攝影展等載體,全面提升員工文化素養;連續多年舉辦越野賽、馬拉松、演講比賽等活動,打造“活力二冶”品牌形象。2023年,公司獨家冠名包頭半程馬拉松賽,并多次亮相央視《國家記憶》《大國建造》等欄目,向全國展現了“冶建鐵軍”的時代風貌。
在品牌傳播上,中國二冶構建內外媒體矩陣融合,年均發布報道數百篇,企業官網、微信公眾號成為展示文明成果的重要窗口。其承建的蘭州柴家峽黃河大橋登上央視,以工程之美詮釋文化之魂。2024年,公司獲評全國建筑業“最具影響力”微信公眾號,文化軟實力持續轉化為市場競爭硬實力。
責任擔當彰顯,書寫央企大愛
在重大考驗面前,中國二冶始終沖鋒在前。2023年包頭疫情期間,公司迅速組建40支黨員應急服務隊、82支青年突擊隊,完成18萬平方米隔離點建設及46個小區封閉任務,為市民筑起“生命防線”。其承建的包頭防疫方艙隔離點項目僅用15天完成交付,創下“二冶速度”,彰顯了央企關鍵時刻“頂得上、靠得住”的責任擔當。
中國二冶將社會責任融入發展戰略,定點幫扶包頭市固陽縣懷朔鎮壕口村,投入資金實施產業扶貧,助力貧困村摘帽。通過修建道路、發展特色養殖等舉措,公司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的“造血式”扶貧路徑,惠及當地農牧民300余戶。此外,公司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,深入社區、養老院、孤兒院幫扶弱勢群體,累計組織公益活動200余次,參與志愿者超5000人次,為包頭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注入強勁動力。
綠色創新驅動,引領行業變革
中國二冶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施工全周期,以“零事故”目標嚴控安全風險。其承建的達旗默銳能源材料項目獲評“全國化學工業安全文明工地”,項目團隊通過全員管安全、綠色施工管理等舉措,實現安全交付與環保效益雙贏。2023年,天健湖大數據產業園項目獲評“河南省安全文明標準化示范工地”,以高標準管理為中原市場樹立標桿。
公司積極踐行“雙碳”戰略,推動數字化、智能化轉型。在蘭州柴家峽黃河大橋建設中,采用曲線斜拉橋技術攻克國內最小曲率半徑難題;在包鋼白云西礦礦漿管道工程中,建成國內最長、直徑最大的輸送管道,技術成果獲國家級專利30余項。作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,中國二冶主編的《礦漿管線施工及驗收規范》《鋼結構焊接規范》已成為行業國家標準,引領冶金建設技術革新。
文明創建常態化,續寫發展新篇
中國二冶將文明創建納入企業戰略規劃,成立專項領導小組,形成黨委統籌、全員參與的創建體系。通過“管理要精、市場要深、經營要實、責任要牢”的管理方針,公司持續優化資源配置,提升人均效能,2023年員工薪酬水平躍居駐包央企前列,實現“企業受人尊敬,員工幸福和諧”的愿景。
公司以“師帶徒”“技能競賽”等形式強化隊伍建設,年均培訓員工2000余人次,培育出國家級技術能手50余名。在“彰顯央企擔當,鑄就永恒精品”的使命擔當中,中國二冶人先后完成蒙古國棚戶區改造、坦桑尼亞鐵路建設等海外項目,將中國標準、中國質量推向世界。
此次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單位,是中國二冶發展歷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。中國二冶將以此次獲評為新起點,持續深化“誠·合”文化內涵,推動文明建設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,以更高質量的發展服務國家戰略,以更優的工程品質回饋社會信任。在這片孕育過“齊心協力建包鋼”精神的熱土上,中國二冶正以文明之力鑄魂,以創新之志筑夢,奮力書寫新時代央企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篇章!